本人先到去開戶,回來后可以通過網絡,經理人進行股票的交易
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,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,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,交通銀行,中國銀行,招商銀行 ,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,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,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
內地注冊上市稱為H股,例如工商銀行。
非內地注冊的中國公司在上市為紅籌。例如中國移動。
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于90年代初期的證券市場。中華人民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,相應地,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、在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。本世紀以來在美國、新加坡以紅籌模式上市的公司也越來越多,紅籌股的概念便延伸為在海外注冊、在海外上市,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。
主要有:
1. 銀行股:
4大國有銀行: 939 建行, 1398 工行, 3988 中行, 1288 農行,
非國有銀行: 998 中信銀行, 1988 民生銀行, 3328 交通銀行
2. 保險股
2628 中國人壽 2318 中國平安保險 2328 中國財險 2601 中國太平洋保險
中國上市公司同時在上市和滬深上市的公司有95家(具體如圖)



下面是本人怎么樣查到這些信息的個人經驗:
首先下載一個財富快車軟件(這個軟件是財富證券公司的進入財富證券公司官網下載最好)
打開財富快車軟件,在最頂排那一排按鈕往右邊數過來第五個選項叫港股的那個選項
點開港股那個選項就會出現一個下拉菜單,在下拉菜單從上往下數第十個選項叫AH對照,點開AH對照這個選項,就能看到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名錄了
關于高盛從中國建設銀行賺了1300億人民幣的事,是這樣的:
2004年之前,四大國有銀行謀求A股上市,曾各自引入海外知名上市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,幫助其上市和股改。建設銀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美國銀行。當時,高盛的人在美國銀行戰略投資建行之前,作為戰略顧問先建議中國建設銀行把壞賬全部撇清,撇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,這樣有利于上市融資,獲得新生。其實,實質上是將壞賬剝離,有利于美國銀行投資一塊干凈的、高收益的資產。其結果相當于美國銀行用一塊錢買建行的一股股票,美國銀行投資了數十億股,當上了建設銀行的大股東,高盛作為建行上市的牽頭投行,推動了建行在2007年9月最終上市。后來,在2007年年底的時候,美國銀行曾公開發表聲明說,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,自己(美國銀行)受到巨大的損失。但是美國銀行對建行的投資,在建行的上市后,讓它們賺了1300億。這就是你所說的高盛賺建行1300億的由來,其實是高盛的伙伴——美國銀行賺建行1300億,并不是高盛直接賺的,但從中國賺1300億,無論是高盛還是美國銀行賺,其實質都是我們國有資產的損失。
我來幫TA回答